铜心聚势・砥砺前行—2025年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中国(三门峡)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河南三门峡盛大开幕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5-06-24      浏览:12

6月10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门峡市财政局、灵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年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中国(三门峡)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盛大开幕。共有500余家铜加工相关企业近千名代表参加此次盛会。

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铜心聚势,砥砺前行”主题,旨在*总结“十四五”期间我国铜加工产业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科学擘画“十五五”铜加工产业发展蓝图。大会聚焦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的战略机遇,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速深化结构调整与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持续巩固和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我国铜加工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稳步攀升,为基本建成世界铜加工工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出席本次大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徐相锋,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宋克兴,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淑芳,河南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海庆,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任伟军,三门峡市委常委、灵宝市委书记张志刚,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照生,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琢,铜陵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胜国,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国,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楼城,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明,浙江力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骆越峰,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明华,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娄建亭,原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梁淑华,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汪航,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李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重金属部兼矿产资源办公室主任段绍甫,上海期货交易所资深经理李绚,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刘立斌,铜陵金威铜业总经理胡铜生,铜冠金源期货经营层代表温玥,北方铜业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姜卫东,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总经理廖忠义,龙电华鑫董事长王冠然,宏鑫新材总经理刘强役,江西新越总裁张淦翔,亨通铜业总经理曹卫建,中色正锐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牛正刚,上海五星铜业总经理李毅,精达股份总经理秦兵,山东恒辉董事长邹立文,山西北铜董事长柴胜利,无锡申康董事长王康兵,江阴常力总经理俞国庆,景林包装总经理许安娅,大连康丰总经理宋崝,清远楚江高精铜带总经理徐家祥,宁波兴业总经理助理苑和锋,陕西斯瑞副总经理高斌,中铝洛铜副总经理王华星,中铜华中铜副总经理马静,宁波长振副总经理施利霞,富威科技副总经理孙骏,众汇工业炉常务副总经理汤佳珂,重庆渝铜董事长胡孟康,太原晋西春雷董事长郭宇会,众源新材总经理陶俊兵,花园电气董事长黄宣凯,山东中佳总经理路京勇等。

大会开幕式由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淑芳主持。

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淑芳主持开幕式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在致辞中表示,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国铜加工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总体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一是产业运行稳中提质。2024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2125万吨,同比增长1.9%,产业韧性进一步提高。二是净出口量再创新高。尽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尽管国内去年12月初取消铜材出口退税,2024年我国仍实现铜材出口82.8万吨,同比增长22.1%,净出口46.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三是科技创新持续赋能。“超细晶超低氧高均匀无氧铜材料制备及应用”等6项成果获202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超薄铜合金带箔材、铜镀银高速连接铜缆、高纯铜靶材、铜石墨烯复合材料、1000V以上电磁线、高耐磨铅锡青铜、耐高温铜铬铌合金等新产品不断突破,应用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半导体、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四是绿色化智能化稳步推进。截止2024年,全行业已有40多家铜加工企业获评*绿色工厂称号,绿色低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自觉行动;金田铜业等四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批)、博威合金等四家企业*建成2024年*5G工厂,智能制造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越来越得到行业认可。

范顺科表示,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更需努力。当下美国关税政策让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同时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铜加工也面临自主创新不足、行业内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挑战。对此,全行业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更要坚定发展信心:一是铜应用广泛。铜是使用量仅次于铝的第二大有色金属,既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铜加工材产量一直持续增长,细分品种虽有分化,但总量至今还没有出现拐点。二是新兴应用未来可期。“新三样”等已成为拉动铜消费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既会对铜材产品提出更高性能要求,更会进一步丰富铜材的应用场景。三是从国际范围看,我国铜加工产业链供应链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国际产业链一时离不开。因此我们坚信,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的技术和装备等优势加持下,只要我们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扎扎实实做好守正创新,扎扎实实做好需求升级,我国铜加工行业仍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长期发展依然向好。

针对铜加工产业下一步发展,范顺科提五点建议:一是再规划再定位;二是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坚持替代进口和高水平出口;四是坚持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发展;五是强化行业自律。对于三门峡铜产业发展,范顺科表示三门峡作为全国重要的铜产业集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构建了“开采—冶炼—加工—循环”的铜全产业链生态,涌现了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等知名铜冶炼企业和以华鑫铜箔、宝鑫电子、金源朝辉、宏鑫新材为代表一批优秀铜加工企业,形成了电解铜产能50万吨、铜材加工产能26万吨(其中铜箔产能8万吨),产值规模近500亿元,在国内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第二次来到三门峡召开,我们也见证了三门峡铜产业集群的变化。*,他希望三门峡继续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创新智能高地,讲好绿色低碳故事,为推动我国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三门峡智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

三门峡人民政府市长徐相锋在致辞中表示,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资源富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城市。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产业优势*焕发,创新动能持续激发。他表示,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铜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希望借此盛会之机,以铜为媒兴产业,全力做强铜冶炼、做优铜加工、做深产业链,共绘产业协同新蓝图;以会聚智克难关,聚焦行业新趋势、企业新需求、技术新突破,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攻关,共谱创新发展新篇章;以诚为本强合作,用*质的环境、*真挚的诚意、*贴心的服务,共创合作共赢新典范。

三门峡人民政府市长徐相锋

在三门峡市招商推介环节中,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照生就三门峡市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展开介绍。随后举办了铜产业项目签约仪式。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照生推介

铜产业项目签约仪式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发布仪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冶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陈琢,中国铝业集团首席专家娄花芬,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宋克兴,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周,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梁淑华,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国,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首席专家黄国杰上台发布《铜加工技术实用手册(第二版)》。随后公布了铜加工行业优秀专利名单。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靳海明主持。

共同发布《铜加工技术实用手册(第二版)》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靳海明主持

范顺科在《攻坚克难,全力推动铜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中系统分析了国内产业基本情况和运行特点:一是中国铜产业上游缺资源;二是铜材产量稳中有增;三是铜材净出口创历史新高;四是盈利统计数据上升,感知下降;五是消费仍有潜力;六是科技创新、绿色化、智能化持续增强;七是海外布局和投资有进展。在报告中,范顺科还特别介绍了海外铜加工产业与知名企业发展近况,包括海外铜加工产业发展情况、海外知名铜加工企业以及中国企业出口与海外布局的注意事项等。范顺科表示,当前行业面临着美关税政策或重塑铜加工产业布局、行业“内卷式”竞争顽瘴痼疾依然存在、高端产品技术攻关和市场推广任重道远、以铝代铜依然值得关注等问题与挑战。*点明了推动铜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是坚定信心;二是再规划再定位;三是抓创新;四是调结构;五是在高水平出口上下更大的功夫;六是重管理;七是强化行业自律。

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宋克兴在《高性能铜合金研究进展》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高性能铜合金基础研究进展和技术开发进展,并对铜加工数字化研发制造技术、痕量杂质元素调控技术、电沉积组织调控技术、微细丝制造技术、旋锻变形技术、复合制造技术、部件精密成形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单晶铜制造技术等技术开发进展进行了说明,*指出了一些未来铜加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宋克兴作主旨演讲

原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在《特朗普2.0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再探讨》的报告中,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深入解析:全球化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结果;全球化*受益者的美国经济正在加速失衡;美国产业空心化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挑战;美国致力于以新一轮技术革命重塑国际秩序;特朗普“美国优先”战略会否带来全球化的终结;特朗普两次关税战的回顾与展望;特朗普政策扰动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

原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作主旨演讲

下午举办了2025年中国涉铜高校材料学院与研究院院长论坛。论坛由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宋克兴,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吴琼分别主持。

西安理工大学姜伊辉教授代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梁淑华作《铜基复合材料研究新进展》报告。研究团队面向高端装备核心导电/导热部件,开展了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基础研究。利用反应铸造技术,设计制备出颗粒晶须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和微纳双尺度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通过仪器创新制备出原位自生铜基复合材料粉末,并基于高品质粉末,设计制备出构型化铜基复合材料以及3D打印铜基材料,破解了铜基材料强度与传导性能的矛盾关系。

西安理工大学姜伊辉教授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周作《高性能铜基复合材料的研发的几点思考》报告,系统阐述了多种先进铜合金复合技术,包括时效析出、原位内生、固液复合、固固复合和液液复合技术。在时效析出方面,重点介绍了以Cu-Cr-Zr为代表的高强高导型合金以及以Cu-Ni-Sn系为代表的超高强弹性合金;原位内生技术则介绍了Fe,Nb,Ag等纤维强化Cu基合金的显著效果,通过组合形变热处理,Fe纤维纳米化,显著提升合金力学性能,同时介绍了双熔体紊流混合新工艺;固液复合技术突破了连铸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高铁用贯通地线的近终形、短流程生产,还介绍了熔浸技术在电子封装材料中的应用;固固复合方面,铜铝、铜镍、铜钢复合带因其优异性能在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同时研发了铜/石墨烯复合材料,可显著降低电机铜耗;液液复合则提及了铸轧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周

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汪航作《铜杆-线-丝材真空连续铸造、智能制备成套技术与装备》报告。研究针对我国铜杆-线-丝生产智能化程度低、材料性能一致性差等问题,开展了全链条攻关:通过真空连续铸造成套技术实现了高品质、氧含量精准控制在2-4ppm铜杆坯制备,开发了张力智能控制、在线线径监测、自动连续收放线和换盘等装置,实现了铜线-丝材加工无人化生产,开发了智能测径防错、关键数据采集、能耗控制等系统与设备,实现了生产数据精准感知及全流程集成协同优化控制;配套开发了数据感知设备和分层分段治理方法,构建了专用轻量级智慧工厂;在材料设计方面,开发了基于相界面特征导向的机器学习系统,实现了铜材料智能设计。

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汪航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所所长刘开辉作《原子制造单晶铜材》报告。铜因其优异的导电、导热与延展性能,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高频通信、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然而,当前商用铜材以多晶结构为主,晶界等缺陷严重限制了其本征性能的发挥。单晶铜凭借无晶界结构,可实现更高效的电子与热输运,在高端电子与功能器件中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高效、低成本、可规模化的制备技术。报告聚焦“原子制造单晶铜材”,系统介绍在单晶生长原理、工艺路径创新及关键应用探索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展示其在高导低损互连、半导体溅射靶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该技术体系有望打破单晶金属材料“难制备、高成本”的瓶颈,支撑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端铜材料体系建设。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所所长刘开辉

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李荆作《关于中国铜应用与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与交流》报告。当下,铜已成为关键矿产,在国际上,美国、欧盟和中国均对其高度重视。全球铜矿版图显示,智利、刚果(金)等国年产量居前,而中国在铜冶炼、加工领域*。印度的铜产业也在重塑格局,走“国家资本+战略矿产”之路。从资源角度看,全球铜储量充足,但中国铜原料高度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不过,青藏高原有望成*铜资源基地,且中资企业境外权益矿铜产量占比近30%。在应用方面,中国铜应用发生变化,材料替代现象普遍,如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领域。能源转型背景下,铜用量并非一定能增加,需关注产品与技术变化等因素。

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李荆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新华作《高性能铜合金绿色数智加工》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高端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产品自给率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面临国外专利封锁等挑战。团队研究了成分-组织结构-工艺一体化、智能化设计新方法及短流程数智制造新技术,构建铜合金专用数据库,开发MLDS设计系统等,实现了高端铜合金的自主设计,提升了性能;提出了“凝固-形变-热处理”全过程微观组织结构设计与精准调控方法,突破强度-导电倒置关系;发明了热冷组合铸型水平连铸新技术等,缩短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实现绿色生产。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新华

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战略新兴材料创新中心主任莫永达作《铜加工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报告。报告指出,近20年,我国铜加工产业与全球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我国新一代铜基新材料研发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由跟踪仿制向自主研发转变,并且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铜加工材生产和消费国。在研发方向上,高端铜基材料的发展方向主要有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等六个方面;在产品开发方面,铜加工产品种类近20年倍增,并逐步向高端、功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技术成果方面,铜加工新技术取得突破,特种制备技术如增材制造技术等已产业化或处于研发试制阶段。同时,生产装备也呈现精密化、智能化、低碳化特征,新一代装备支撑了战略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战略新兴材料创新中心主任莫永达

6月9日下午,大会还举办了2025年铜加工风险管理期货培训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铜冠金源期货有限公司经营层代表温玥为培训班致辞,共有6位专家就如何推动铜加工企业掌握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应用,提升价格风险管理能力,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进行了精彩报告。

按照日程安排,6月11日上午大会还举办铜板带箔产业发展分论坛、铜管棒线及特种加工产业发展分论坛,分别有8位、7位共15位专家就铜板带箔、铜管棒线及特种加工产业发展两个方向进行精彩的专题报告。

6月11日下午大会将组织参观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灵宝市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

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有: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威铜业分公司、河南省科学院、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冠金源期货有限公司、励展博览集团、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力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中铜华中铜业有限公司、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国际铜业协会、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三门峡宏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龙电华鑫(深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富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西凯安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新越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亨通精密铜业有限公司、无锡申康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众汇工业炉有限公司、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景林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江阴市常力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海高导新材料有限公司、大连康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色正锐(山东)铜业有限公司、江西金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五星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紫金铜业有限公司、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恒辉节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浙江花园电气材料有限公司、常熟中佳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市半径电力铜材有限公司、太原晋西春雷铜业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众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次大会还得到了以下单位的大力支持:北京国发迅德尔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安徽拓美威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双元科技有限公司、济南邦德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飞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恒润真空科技有限公司、阿美特克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博野精密工具有限公司、郑州新益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湖北维维安科技有限公司、菲尔斯精密成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安徽华创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兰克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上海亚爵电工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凯得力耐火材料(中国)有限公司、河南梦瑶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华电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智慧产链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奥智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迪华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铭达科冶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宁波市神光电炉有限公司、理研研磨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嘉兴市弘川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汉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咸阳大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冶金技术装备设计研究所、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东莞市泰明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郑州宏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曼海特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烁江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博澳精密工业(大连)有限公司、浙江安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燕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和泰冶金设备有限公司、昆山步惠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宁波创力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运城市中泰胶辊有限公司、广东含元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科莱博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锡山变压器电炉厂、宁波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精创润滑材料有限公司、佛山鑫咏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盛福祥净化科技有限公司、宝鸡市精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大会展区